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政策前沿   全力构筑更具创新特质智造高地

全力构筑更具创新特质智造高地

发表于:2018-05-22 关注 

  全力构筑更具创新特质智造高地

  发布时间:2018-05-22 11:04:27

  获批建设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连续5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家……

  近年来,惠州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重要抓手,出台“1+6+N”系列文件,确定“十大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强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前的惠州面向全国、全球开放怀抱,一座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东部崛起,将为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惠州力量。

  ◎搭平台汇集创新资源

  育下创新种子培好创新土壤

  我市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惠州汇聚

  南海之滨,一个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惠州大亚湾畔崛起。

  本月初,大亚湾传来捷报:中海壳牌化工二期120万吨/年乙烯项目正式投产。至此,大亚湾石化区形成2200万吨炼油、220万吨乙烯年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首位,距离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更进一步。

  镜头切换到潼湖生态智慧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潼湖周边还是“一张白纸”。如今,该平台从市级平台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平台,从 “零基础”变身创新研发高端园区,吸引了包括全球IT巨头思科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创新项目落户。

  一个个项目就是一粒粒创新的“种子”,但再好的创新“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创新平台,没有合适的创新“土壤”,就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正是基于此,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惠州)产业园、潼湖生态智慧区、仲恺高新区和环大亚湾新区等载体,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健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惠州汇聚。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手段。我市不断加强创新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通过“海绵行动”等学习借鉴深圳等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经验,主动吸纳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 “外溢”,促进区域创新融合、产业升级。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有效汲取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人才和经验,构建开放创新新模式。

  创新要素不断集聚,为我市支柱产业挣足了“面子”,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我市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的基带芯片设计厂商上海展讯正式落户我市;投资约63亿元的信利4.5代AMOLED线建成投产,初步改变了我市产业发展“缺芯少魂没面子”的局面。

  如今,随着多个“巨无霸”项目陆续落地建设,一座生态与智慧并重的创新之城加速崛起。惠州正成为广东乃至华南一块创新创业的热土。

  ◎壮主体提升创新能力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增质升

  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94家,到2018年年底,将努力培育至1200家

  研发出国际标准的全自动导电薄膜生产线;叠层无序纳米银网导电膜(MDSN)研发成功及批量生产……通过一项项看似小小的创新,惠州易晖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美日等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

  作为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易晖光电已成为国内行业技术领先企业。易晖光电只是惠州创新主体加快成长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多管齐下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实施“高企培育行动计划”,先后出台 《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办法》《惠州市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惠州市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并通过宣传培训、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专利布局、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落实税收优惠、发展科技服务业等综合性措施,全方位多元化扶持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增质升,年底存量分别为255、466、794家,年均增长率达7成以上。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94家,到2018年年底,将努力培育至1200家。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研发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工业企业普遍设立装备精良、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研发机构。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组建国家级工程中心2家、省级149家、市级22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前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市级2家、在建16家。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1.16%,排名珠三角第3,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2017年全年,我市共投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费1.12亿元。

  除了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惠州其他创新主体同样加快成长。大力实施 “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构建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相结合的全过程全要素孵化育成体系,促进孵化器迅速增量提质,孵化育成更多新型产业企业。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孵化器26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个、省级孵化器6个,总孵化面积100.4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29家,累计毕业企业421家,当年毕业企业119家。

  在着力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我市还注重从外部吸收创新元素和科研成果,并大力促成科研成果在惠州转化落地。

  记者了解到,去年在我市举行的首届科交会上,共有300所国内外高校、上万项高校科技成果、3000多家企业聚集惠州,现场696个成果转化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39.9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投资建设项目签约2宗,金额达510亿元。

  同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携手惠州共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以线下大型展会+线上网络展厅的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科交会”,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

  ◎优服务营造创新环境

  推出政策组合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我市推出“1+6+N”系列创新政策,绘出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制定“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

  永葆创新活力,是惠州最重要的城市“底色”,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快速发展,正是惠州最闪亮的“名片”。

  回首过去,惠州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对于创新的渴求与探索,惠州想得早、看得准、谋得实。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地区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竞争的今天,必须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此,我市推出了一套完善的政策“组合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自2015年以来,我市不断先行先试,推出“1+6+N”系列创新政策大礼包,既从宏观层面为创新驱动发展绘出路线图,也从创新链、产业链制定“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

  同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1+6+N”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文件的基础上,我市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入户条件的通知》等文件已印发实施。

  目前,我市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平台构建工程、创新要素集聚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创新政策改革工程、创新人才激励工程、创新服务完善工程、创新动能激发工程、科技创新惠民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全市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不断健全吸引人才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在此聚集,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借外脑”“引智力”,打造人才洼地,我市相继制定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引育留用”高端人才。

  记者了解到,自我市推出“人才双十行动”以来,每年市县财政投入10亿元用于人才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引进培养国内外院士7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19名、“长江学者”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广东“特支计划”专家13人,引进“天鹅惠聚工程”创新团队51个、领军人才109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百万。

  城市因创新而兴盛、因创新而精彩、因创新而美好。当前,惠州正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到2020年,建成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成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强、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创新创业生态好的区域创新中心,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有力支撑。